对猪肉价格下跌,绝大多数消费者是乐见其成的。
2月中旬以来,猪肉价格持续回落。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截至5月第一周,全国活猪平均价格31.89元/公斤,环比下降2.2%,11周累计回落15%;猪肉平均价格49.95元/公斤,环比下降2.2%,11周累计回落16.2%。
对猪肉价格下跌,绝大多数消费者是乐见其成的,但记者从多家上市猪企了解到,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季度大量积压存栏生猪近期释放,二季度预计会是全年度猪价的最低点,接下来猪价的反弹波动是必然趋势,且今年全年生猪供应较去年仍然紧缺。
猪价为何连连下跌
根据多家上市公司陆续公布的1~4月生猪销售数据,整体来看,各上市公司因去年投资扩大养猪规模,一季度生猪出栏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正邦科技、天邦股份生猪出栏量均实现翻倍。但受猪价下滑影响,各企业环比收入均在下降,金新农的养猪业务甚至出现了亏损。
以龙头企业为例,温氏股份一季度生猪(含毛猪和鲜品)销量225.26万头,同比下降62.2%;4月销售商品猪86.42万头,环比增长1.43%,但毛猪销售均价环比下跌了5.65%。牧原股份一季度生猪销量为256.4万头,同比下降约16.7%; 4月生猪销售124.7万头,同比增长18.5%,但均价降至29.1元/公斤。正邦科技1~4月累计销售生猪153.51万头,同比下降32.16%;4月生猪销量48.68万头(包括仔猪和商品猪),环比增长19.95%,同比下降15.36%,商品猪销售均价33.45元/公斤,环比下降4.16%。天邦股份1~4与销售商品猪68.85万头,同比下滑33.6%;4月销售商品猪17.48万头,销售均价32.27元/公斤,环比分别下降22.61%和2.3%。新希望4月生猪销售31.04万头,环比增长15%,同比增长39%,肥猪销售均价32.88元/公斤,环比增长0.3%。
从头部企业的出栏数据来看,今年一季度,温氏、牧原等多家老牌生猪养殖上市企业生猪出栏量同比均出现大幅下滑,温氏股份一季度生猪出栏同比降幅超过60%,与销量同比大幅下滑相反的是,各企业一季度的养猪收入同比大幅上升,4月份各企业生猪出栏量则普遍呈环比上升趋势。
生猪市场供应依然偏紧,是促成现阶段猪价高位运行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从上市猪企的一季度和4月的销售业绩来看,各大猪企商品育肥猪的平均售价普遍都在32元/公斤以上,不少企业的商品猪头均利润还不到1000元,说明生猪养殖成本普遍在大幅提升,如死淘成本、饲料价格普遍上涨等都不容忽视,这也成为猪价高位运行的一大支撑。
2019年,中国共出栏生猪5.44亿头,较上年减少1.5亿头,猪肉产量4255万吨,较上年减少1149万吨。市场普遍预计,2020年中国猪肉产量仍将继续下降。新希望等企业也做出2020年国内猪肉供应较去年会更加紧缺的判断。
中国生猪预警网分析师冯永辉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今年到目前为止,大部分时间商品猪出栏价格都在30元/公斤以上,肥猪价格基本能反映出生猪供应情况,即市场供应依然偏紧。2019年上下半年经历了冰火两重天,上半年猪企在非洲猪瘟疫情影响下恐慌性抛售,下半年市场供应则急剧短缺,到现在依然有延续性。
从月度变化上看,冯永辉认为,受非洲猪瘟、肺炎疫情以及养殖周期的影响,今年前三季度的猪肉供应量都会偏低,四季度会有明显增长,但光靠一个季度无法拉动全年的供应,因此今年猪肉年度均价整体上会比去年上涨50%。具体价格上,二季度因为处于销售淡季且有一季度挤压存栏商品猪的释放,将成为年度猪价最低点;四季度的出栏量会有明显提升,但因为消费旺季,价格依然会高于二季度。
“全年四个季度猪价的高低排序应该是三、一、四、二。”冯永辉预测道。
海外疫情对进口猪肉影响多大
海外疫情的暴发,给肉类屠宰加工行业也带来巨大冲击,由于大批员工感染,美国肉类加工行业4月开始出现“关停潮”。截至5月初,泰森、JBS等食品企业旗下工厂的20多座大型肉类加工厂暂时关闭,美国肉类供需出现失衡,生猪屠宰量同比下滑约40%。另一方面,随着加工厂被迫关停,当地大量存栏生猪无法顺利出售上市,且无法进行私人屠宰加工,仓储存肉量大增,猪价出现暴跌,不少美国养殖户对猪实施安乐死以降低存栏成本。
根据全美猪肉生产商协会的预计,目前美国养猪户大约饲养了1.35亿头猪,受到猪肉价格暴跌的影响,每头上市的生猪将令养猪户损失约37美元,预计到年底,这一损失将高达50亿美元。
从全球猪肉出口情况来看,美国和欧盟是全球猪肉出口最主要的出口地。2018年,全球猪肉出口量近800万吨,其中美国和欧盟占据了65%左右。作为猪肉出口大国之一,美国的肉类市场动荡是否会波及中国的猪肉进口?
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2019年中国全年进口猪肉210.8万吨,同比增加75%,创历史新高。而今年一季度,中国猪肉进口量已经达到95.1万吨,同比增长1.7倍,较去年四季度增长四成。也就是说,今年前三月的猪肉进口总量已接近去年全年进口量的一半。且今年一季度由于疫情尚未全球暴发,中国猪肉进口量基本没有受到影响,进口猪肉到港后的滞留一定程度上受到国内疫情防控影响。目前美国和欧洲是新冠疫情病例数量最多的地方,猪肉出口也会随之出现一些不确定性因素。
反观中国的猪肉进口,近两年主要来自欧洲多个国家,以及南美的巴西和阿根廷等,美国猪肉占比约1/4。随着去年12月中美两国贸易谈判取得了重大进展,今年1月15日中美签署猪肉供应协议,中国承诺将扩大进口美国的猪肉、禽肉后,一季度自美进口猪肉量开始飙涨。一季度,中国从美国进口猪肉16.8万吨,加上猪肉制品共计约28万吨,约是2019年同期进口量的三倍,占今年一季度美国猪肉及产品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
中国猪肉进口占比一直比较低,通常作为储备肉投放来缓解市场供应压力。4月16日将1万吨中央储备冻猪肉投放,成为今年以来第15批次投放的储备肉,年内累计投放量将达到30万吨,远超去年的总体投放量。与往年不同的是,自2019年9月以来投放的中央储备冻猪肉基本都来自于进口猪肉而非国产,今年投放的15批次储备肉中只有1月21日投放的2万吨属于国产肉。
可见进口肉对国内猪价的影响在进一步加大。近期中美签订逾4万吨猪肉的订单,对美国猪肉行业来说是解了燃眉之急,如能顺利完成,将有助于缓解国内猪肉紧缺状态,平抑市场上的猪肉价格。
冯永辉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美国和欧洲的疫情对中国猪肉进口会造成一些不确定性,但欧洲的进口来源分散在多个国家,美国史密斯菲尔德、泰森、嘉吉、JBS等大型肉类加工企业的工厂数量多,被迫关停的只是一部分,且上述关停的相关工厂已经部分复工了,整体上来看,风险是分散的,中国的猪肉进口受影响不会很大,今年的猪肉进口总量肯定是上升的。
猪企扩产量不等于生猪出栏量
2019年,各大养殖上市公司纷纷跑马圈地,极力扩大养猪规模的同时,努力提升非洲猪瘟疫情防治水平,强化生物安全防控措施。目前来看,业内大部分企业的疫情防控水平都得到了明显提升,1~4月份的生猪出栏量较去年三、四季度的增长是直观的证明。
但值得注意的是,养猪企业的新增养殖规模计划,不等于实际出栏量,大量新项目从规划、拿地、建厂、投放养殖、育肥到出栏,都有一个无法跳过的周期,中间可能还需要经历数次失败、再尝试的周折,国内生猪出栏要恢复到正常水平,不可能立竿见影。
新希望六和总裁邓成认为,去年是非洲猪瘟对猪肉供应产生明显影响的第一年,有600多万吨进口猪牛羊以及国产禽肉的替代,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猪肉供应的缺口,但今年国内生猪出栏量同比大幅减少,外部市场供给因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暴发受到影响,禽肉的替代效应增幅也无法完全覆盖猪肉缺口,总体来看,今年仍然是一个猪肉短缺的市场局面。
对此,新希望六和副总裁兼财务总监王述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和判断:一个是基于产能的供给能力,二是从消费角度。
从产能供给来看,根据农业农村部对每个月能繁母猪存栏数据的行业监控,她认为数字还是偏高。因为猪的配种到出生到上栏是有固定的周期的,基于公布的2019年每个月的能繁母猪的数量,可以非常准确地推算出2020年每个月出栏的数据,这样看下来,今年的生猪供应依然非常紧张。
此外,她表示还要多考虑屠宰厂提前屠宰的库存肉问题。2019年特别是上半年,存栏生猪数量还没降到底部的时候,屠宰厂看到涨价的趋势,基本都是开足马力生产,同时也把库存装到最满。而且有很多实际发生或疑似发生非洲猪瘟的病猪,在没有严格管理的环境下被送到屠宰厂宰杀了。但2020年存栏生猪量已经掉到底部,屠宰厂就是想多杀猪、多留库存,市场上也找不到猪了。且现在对于非洲猪瘟的病猪管理更严格,没有悄悄宰杀的机会了,所以即便生猪存栏量缓慢恢复,但猪肉的供给未必会比去年多。
从消费需求的角度来看,1~3月份和10~12月份是每年的两个周期,可以看出来大致的猪肉消费量,“我们可以看出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缺口有多大。我们测算的2020年的供给量和猪肉消费量的缺口比较大的最主要的原因,一个是能繁母猪的因素,第二是去年是疫情暴发的第一年,其实主要的猪有提前出栏,所以总体上供给量今年比去年小很多。”王述华对记者说道。
“即便去年各大养猪企业都发布了生猪扩产能计划,但今年能出栏的并不多,猪的生长繁殖是需要周期的,这是自然规律。今年出栏量会处于缓慢增长状态,明年大概率比今年出栏量会有明显增长,后年估计才会迎来出栏量的爆发,这也符合农业部之前发布的生猪产能恢复三年行动方案的节奏。”冯永辉对第一财经说道。
记者了解到,目前全行业的复产成功率在缓慢提升,头部企业的复产成功率在50%左右,整体行业来看仍没有超过50%,难以完全规避的外环境污染带来的风险,依然是制约生猪养殖复产成功率提升的关键原因。
“生物安全防控水平,上市公司都有了很大提升,头部企业投建的新厂硬件设施都很先进,但非洲猪瘟的传染性太强,外环境污染依然无法完全避免。”冯永辉告诉记者,出现过非洲猪瘟疫情的养殖场需要做一系列的清理消毒防疫工作,猪进场后一个月不发病就算复产成功,但可能两三个月后又出现发病,不能坚持到半年后出栏都不发病的都算失败,这种情况在目前的生猪养殖复产中占比大概有60~70%,中小养殖户连进入复产行列都很难,即便进入了复产,硬件条件和生物安全防控措施不到位,也会限制复产成功率的提升。
需要担心过剩吗
近期,业内有一些声音担心未来三到五年,随着大量生猪养殖企业扩产和出栏量爆发,国内生猪养殖业会出现严重过剩。
冯永辉认为,根据供需关系的变化规律,实际上生猪产能恢复肯定是朝过剩的状态去的,但过剩的前提条件是养的猪都能顺利活下来,疫苗能否尽快投产应用、非洲猪瘟病毒是否会发生变异等都是重要的制约因素。
新希望六和董事长刘畅表示,这一次的猪周期肯定跟往次是有一些差异的,因为这一次主要遭受了非洲猪瘟的打击,父母代存栏大幅下降,叠加起来导致产能恢复需要更长的时间。而且这一次疫情比较猛,整个在供给端造成的短缺带来了这次猪周期的特殊性,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的环境,会整体把这一次猪周期拉长,因此今年猪价整体依然会持续高位运行。
“未来即使周期过去了,我们认为整个生猪行业的持续往前集中化、规模化地推进是必然的趋势。而且在这个周期结束以后,竞争环境也会有差异,主要的参与者都会是大型的养殖公司,到了大家互相比成本能力、生产效率、全产业链控制能力的时候,比的就是非洲猪瘟的防控能力、持续优化迭代的环保能力等,大家的打法可能和以前以散户为核心的打法会不一样。”刘畅表示。
新希望六和首席科学家、养猪研究院院长闫之春对记者称,该公司目前正在筹建的猪场和正在扩建的猪群,已经在布局上特别是工艺流程上有了很大的优化,实际上就是准备好了应对下一次的猪价下跌的行情低谷,“新希望已建在建的猪场都配套了自育肥场,特别适合于将来精准营养措施的实施。我们现在建的猪场要准备好应对11块钱/公斤毛猪的销售情况。”
目前国内的生猪行业集中度还不高,非洲猪瘟疫情的持续冲击让大批中小养殖户退出市场的同时,给了大企业充分拓展的空间。
刘畅认为,两个疫情的叠加而带来的生猪养殖行业规模化、集中化趋势,将伴随着整个产业链包括饲料、养殖、屠宰等多个环节的改变,考验的就是一个公司全产业链的运作能力、跨专业人才组织能力,还有这种规模化管理运营以及金融工具叠加的协同运作能力,“我想可能还是大企业的机会更多一些。”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