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动态
行业资讯 首页 > 企业动态 > 行业资讯

600万头生猪都有“身份证” 猪肉将全面实现可追溯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31日 阅读次数:1269
  主体备案、入场确认、检测登记、交易打单、信息上传……10月22日,大邑县安仁镇三合村农民杨忠云饲养的一头生猪,经屠宰检疫合格后,正按既定程序进入成都高新区新北农贸市场。在该市场门口的电子显示屏上,这头猪的饲养、流通、检疫等信息一目了然,让消费者买得安心、吃得放心。
 
  “力争在今年底前,四川省猪肉全面实现可追溯。”在当日举行的全省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现场会上,省食品安全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强调,要借鉴学习成都市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经验,在全省推广试点,力争猪肉、乳制品、婴幼儿配方乳粉、白酒、肉制品、食用油等大宗食品陆续实现全程可追溯。
 
  600万头生猪头头都有“身份证”
 
  作为特大城市,成都市年消费生猪600万头、中心城区消费蔬菜400万吨,面对如此庞大的流通量和众多的销售主体,依靠传统的台账监管完全管不过来。“从2008年底开始,启动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建设,2010年开始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目前基本实现生猪、蔬菜品种'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全省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现场会上,成都市副市长田蓉分享了成都市在食品安全追溯产地准出、市场准入,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实施精准监管等先行经验。
 
  据了解,在启动之初,成都市便制定了食品生产许可制度和《成都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证明>管理规定》等,并统一全市肉、菜追溯体系的内容、项目、标准、规则、技术,整合各方责任,为将生产商、经营商的主体责任、政府部门的监管责任集成于追溯系统,并依托成都市云计算中心建设肉、菜溯源数据处理系统,以其强大的信息处理、存储和安全能力,实现系统运行的稳定高效。针对猪肉消费以白条鲜肉为主的特点,在生猪产品追溯上采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追踪定位精度由批次提升至个体,相当于为每头生猪配上了“身份证”。针对蔬菜品类多和以批次消费为主的实情,在蔬菜追溯上采用IC卡技术,并辅之以配套设备实现追溯目的。而在食品安全监管最后关口的餐厨垃圾处理上,成都市通过BOT形式引入有实力的专业公司,对全市餐厨垃圾进行科学处理和循环利用,目前已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厅局合作打通准出、准入追溯关口
 
  全省食品药品机构改革完成后,食品安全监管主要由农业和食药监两个部门负责,其中农业部门主管“产地准出”,食药监部门主管“市场准入”。而在全省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现场会上,省农业厅与省食药监局“一把手”同时出席,并就两部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衔接和实现食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达成共识,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呼吁全省各市州借鉴成都经验,试点推进猪肉、蔬菜等大宗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在产地准出上,四川省自2010年起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追溯产品已由绿色食品拓展到“三品一标”农产品,率先在全国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目前,有132个县的1610个产品加入追溯管理系统,使用追溯码8434万个,产品抽检合格率100%,接受网上查询105万次。以畜禽耳标、脚环为载体,初步建成覆盖全省的畜禽免疫标识和动物疫病追溯体系,年使用追溯标识7100余万套。今年1月1日,开通省级动物检疫信息平台,全面实现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电子联网出证。
 
  在市场准入上,省食药监局正酝酿出台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管理办法,并建立与该办法相配套的系列地方性技术法规,做到统一信息采集指标、编码规则、传输格式、接口规范、追溯规程,以建立全省食品生产经营主体信息数据库。同时,建立起配套监管制度,加强对追溯信息的应用处理,强化市场准入管理,逐步实现纳入追溯范畴的食品,上市的都可以追溯,无法追溯的一律不许上市,对追溯发现的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或事件,及时妥善处理。要加快诚信体系培育,探索建立“黑名单”制度,最终建立起“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监管有依据、责任可追究”的全省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