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动态
行业资讯 首页 > 企业动态 > 行业资讯

以企业为主导的育种是实现中国种猪走向全球的契机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27日 阅读次数:1149
 12月2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唐中林在“大企业联合定向专业育种产学研联盟战略研讨会”上围绕种猪育种模式变革所作的主题报告,部分报告内容如下:
 
  企业自发的多元性一体化育种是国内种猪育种实现自主的创新模式,而且,这可能是国内种猪育种改变现状并走向全世界的契机和破冰之举。
 
  回顾中国养猪育种的历史,我认为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国初到70年代,以农民家庭式的养猪为主,每个家庭养一头猪,是为了实现肉食品自给。那时候种猪的杂交利用主要是一些地方猪,母猪本地化,公猪外种化,肉猪是杂交一体化,当时初步提出多种杂交模式和宝塔式育种体系;第二个阶段是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这是养猪业迅速发展的阶段,这时西方猪大规模进军我国,为我国养猪业现代化、规模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第三阶段是90年代末到2010年,这是我们突飞猛进的阶段,可以说是扩张性的发展,猪场都挺大的,十万头、百万头的大集团企业慢慢开始出现,国家开始搞种猪测定站,目前国家的种猪测定站在北京、武汉、广州,并开始运用育种软件和选择指数,成立了种猪协作小组。到了2010年之后,我们国家实行了变革,农业部制定了一些新的育种措施,制定了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当时确定了全国首批国家核心原种场,截至目前是74家。我们做了很多起步工作,全国的育种体系雏形基本建立起来,但是真正实施的效果还有待完善。
 
  西方国家的育种模式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是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现在全世界的育种模式有两种,一个是协会和组织性质的联合育种,另一个就是针对企业内部的育种模式。这些我们是可以借鉴的,比如以育种企业为主体形成的利益共享与联盟模式是很值得参考的。以美国为例,90年代时,大量的西方猪种进入我国,当时广西有七个品系,那时美国在中国的分量还比较小,但是1994年之后,美国建立了种猪登记协会,多个种猪企业进行联合,它才真正地进入我国市场。这就让我一直在思考,美国的种猪育种怎么发展得那么快。最重要的是种猪企业形成利益的联盟,集中力量向中国来发展。2013年数据统计,18000多头西方种猪引进中国,63%以上都来自于美国,这就是联盟的作用。现在,基本上美国的种猪占据国内大部分的种猪市场,值得我们借鉴。
 
  随着国情的变化、产业的发展,新的育种模式的变化促使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新的产学研模式。实际上,在此之前,行业一直在提“产学研”,但仍然是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专心搞养殖,而没有真正地成为育种的主体。从前年开始,行业提出以后的育种以企业为主体,实现育种、推广、产业化一体化,政府应该扮演监督和协调的作用,高校和科研院所为育种的企业提供技术的支撑。
 
  因此,我认为,发展依赖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支撑,育种企业自发联盟的利益体是实现联合育种和自主育种的必然之路。我们必须整合育种、高校院所、科研力量、生物育种企业的力量,以提高商品猪效益为目的,实现育种强国和养猪业的持续发展。
 
  不过,联盟的实现是很不简单的,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组织企业参与定向联盟育种,这是关键。首先需要形成基因资源的共享和交流,这就意味着,联盟企业间要进行种源交换和血统布局——因为单个企业是搞不好育种的,毕竟血统是有限的。其次,需要实现育种数据的交互和共享,包括种猪测定数据和基因信息的共享。此外,还需要建立系统的育种方案和方向,而不仅仅是单个育种公司的育种方向,通过对未来中国育种方向的合理规划,最终实现组合式的拳头种猪产品,这才能达到我们真正的目的。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