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拼出新天地——孙友民的“南猪北养”创业经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18日 阅读次数:1140
47岁的新开口镇王家口村村民孙友民,在朋友圈中是出了名的“吃货”。为了一顿美食,他经常走南闯北,到广东吃板鸭,到云南吃腊肉,到辽宁吃黑山羊……正是“吃货”的特质,最终让他二度创业挑战南猪北养,用8年时间实现财富逆转,成为“土花猪”养殖圈有名的“天蓬元帅”。
千里寻美味 心仪土花猪
日前,记者跟随孙友民来到他的土猪养殖场,饲养员正在给猪喂料。“这不是普通的猪饲料,是用玉米、豆粕粉碎制成的,不喂任何精饲料和添加剂,吃饱了再把圈门打开,让它们出来锻炼锻炼。”孙友民介绍说,土猪的特点,就是生长周期长,普通猪4个月就可以出栏,土猪要一年。与比普通猪肉相比,肉质鲜美,口感筋道滑润,肥而不腻,吃起来有传统的猪肉味道。
说起养土猪,起源还是因为自己爱吃。孙友民说,有一次他在电视上看到湖南有一种土花猪,味道不错。于是,为了尝口鲜,孙友民专门跑2400公里到湖南吃土猪肉。“吃第一口的时候,我就觉得找到了小时候的味道。”他说,小时候家里穷,一年也吃不上一两回猪肉,那种香而不腻的味道一直记忆犹新。于是,孙友民从湖南回来,经常邮购土猪肉,可一到夏天就没法继续了,天气热,猪肉邮到这边都变质了。“吃惯土猪肉再吃别的猪肉,根本吃不下去。”孙友民一琢磨,不如自己养几头,这么好的猪肉在北方肯定也有市场,要养干脆就多养点。
2007年,孙友民投资30万元从湖南引进了2头大公猪和30头可以产仔的母猪。在养土猪之前,孙友民可算是村里的有钱人。他靠着一家编织袋工厂,近十年积累了几百万元财富。为了养猪,他把编织袋厂交给了妻子管理,自己一心都扑到养猪上。但要把南方的猪带到北方来养可并不容易。孙友民说:“30头猪第一年就剩了3头,我一看不行,又上那边去看看。他那边的技术员告诉我,南北气候、温度差异大,不如先养小猪,让它们慢慢适应。” 2008年3月,孙友民又花10万元买了100头小土猪,并在猪圈里装了空调,天气冷的时候就用空调加温。
为了照顾小猪,孙友民干脆住到了猪圈里。“以前别人笑话我,说我养不成功,即使养成功了也卖不出去,我不服气。” 孙友民就要争一口气。他把小猪当成孩子照顾,有一次一头小猪发烧了,孙友民就把它放在了自己的床上,跟小孩一样喂它吃药。在他的精心照料下,3个多月后,100头湖南小土猪逐渐适应了北方气候,一头也没有死,孙友民也成了半个养猪专家,摸索出一套自己的养殖技术,为了增强猪体质,他还养了一只藏獒,经常用藏獒追赶土猪,逼着它们逃生锻炼增强肉质。
打专卖市场 年销2000头
2010年3月,孙友民的湖南土猪存栏达到了800头,此时已经投入家底300多万元。他把希望都寄托在了卖土猪肉上,可当他把土猪肉拿到镇里的集市时,老百姓都觉得土猪肉太肥了,还没有普通猪肉好卖。结果不仅没收回成本,家里的猪也开始吃了上顿没下顿。孙友民只好四处借钱,欠下了70多万元外债。三个月后,他彻底熬不下去,低价处理掉大部分土猪,只留下十几头。
濒临山穷水尽的时候,以前经常吃孙友民土猪肉的老顾客车勇听说他不养猪了,觉得很可惜,建议他去市里开土猪肉专卖店。孙友民觉得有道理,既然没有市场,就自己开辟。可当时,孙友民已经没钱了,这让一切看在眼里的妻子陈辉很心痛。当时,陈辉送给丈夫一件奇怪的礼物:一把九齿钉耙。陈辉说,用九齿钉耙是为了激励丈夫把猪养好,用这个耙子把赔的钱全部捞回来、赚回来。更让孙友民感动的是,妻子抵押了城里的房子,还把编织袋厂卖了,一共筹到了近百万元,跟着丈夫一起养猪。
2012年底,孙友民在天津市区的首家土猪肉专卖店开业,妻子负责销售。开业第一天,陈辉炖了一大锅肉,以“先尝后买”的方式赢得了顾客的青睐,当天就卖了2万多元,平均每斤28元,孙友民的土猪肉终于迎来了市场的曙光。
相对于白猪来说,土猪再怎么运动,还是肥肉多,怎么处理每天卖剩下的肥肉,孙友民又想出一法子:做包子需要用肥一点的猪肉。于是2014年,孙友民又开了一家土猪肉包子店。每天2千多个包子的销售量,不仅解决了肥猪肉,而且到他店里买包子的顾客对土猪肉也很感兴趣,同时带动了土猪肉的销售。
现在,孙友民在市区、大港、塘沽等地共开了5家猪肉专卖店,猪肉价卖到了每斤48元,年销售土猪近2000头,销售额600多万元。他说,现在除了在专卖店卖肉,天津、北京等地的各大酒店也纷纷与他合作。他还注册了“天蓬土猪肉”品牌,下一步,打算继续扩大销路,让“天蓬”品牌叫响北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