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动态
行业资讯 首页 > 企业动态 > 行业资讯

试论猪场废弃物处理策略

发布时间:2017年01月14日 阅读次数:898
背景

  据预测:2020年,我国猪肉消费量将达到约6,200万t,需要约8.8亿头商品育肥猪才能满足猪肉的消费需求。根据料重比、消化率、废弃物含水量(基于干清粪情况估算),约产生3.5亿t的废弃物。如何进行资源化、减量化和生态化处理,成为养猪产业面临的技术、政策等方面的难题。

  存在的问题


根据畜牧业发达国家关于猪场废弃物处理的成熟做法,基本是通过种养结合的模式进行可持续处理。但我国猪场废弃物处理还存在以下问题。

  土地所有制与猪粪机械化处理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

  在大型、超大型养猪企业的猪场废弃物处理中,需要配套大型、高功率机械设备、设施进行猪粪贮存、调制、运输和施肥。如果大型养猪企业无法将加工调制好的废弃物进行还田处理,农户将无法完成繁琐的有机肥还田工作。

  猪场废弃物与耕作制度的时空不兼容

  猪场废弃物四季均衡产生,不受季节限制;而猪场废弃物向田间施用却受到作物耕作制度的严格限制。这一点,在我国北方寒冷地区显得更加明显。

  猪场废弃物的重金属污染严重

  由于前期对猪场废弃物中重金属污染的机制、途径和危害性都缺乏足够的技术储备,导致重金属污染耕地的现象较为严重,尤其是在经济作物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猪场废弃物的处理途径

  根据我国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特点,猪场废弃物的处理,基本有三种类型:

  种养结合模式是粮食主产区的主要模式

  在东北的松辽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粮食主产区,也是生猪养殖密集区。这种大体量的产业发展模式也需要与粗放式的猪场废弃物处理技术模式相适应,既保证了适宜的废弃物无害化程度,又不提高处理难度以及资金投入。在这种粪污处理模式中,需要对土壤的肥力、种植业对土壤肥力的消耗、猪粪的生产量、猪粪中营养素的种类与含量和环境敏感因子的含量等因素进行测算,制定适合的“生猪排放当量”,为生猪饲养密度与耕地面积相匹配提供技术支撑。

  精细化处理模式是城乡交错带的优选

  在城市与郊区的交错带,既适合生猪的养殖,又形成了大面积的保护地蔬菜种植。城乡交错带对环境保护要求严格,包括对猪粪固形物的处理程度以及对气体( 氨气、硫化氢、粪臭素等具有刺激性气体) 的排放要求。结合保护地的蔬菜大棚生产,城乡交错带的猪粪污处理模式需要对猪粪固液分离、固形物快速发酵工艺和污水“需氧- 厌氧- 耗养”处理等进行技术攻关与集成。通过对猪粪进行精细化处理,基本达到“零排放”的产业态势。

  直接排放是沙化、荒漠化土地的权宜之选

  在土壤贫瘠、人口稀少等广大地区,土壤沙化、荒漠化较为严重,既因为地力贫瘠而不适合耕作,又因为生猪不发达而无有机肥进行地力补充,导致土壤荒漠化程度日益严重,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

  但随着交通不断发达,运输能力日益提高,这些地方成为养猪企业关注的地方。在这些区域宜用的模式是在控制重金属排放限量的基础上,将废弃物直接排放到沙土地和荒漠地上,如果辅以竹柳、快大杨等快速生长、耐寒、耐旱等树种的种植,将有效地解决猪的粪污处理难题。

  政策调控

  根据循环农业基本原理以及国内外猪粪处理实践可知,猪粪还田是最基本的处理模式,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猪场废弃物还田时,需要加强土地流转,解决施肥机械和有机肥认知的问题;建立政府、企业和农户共同参与的“有机肥生产-补贴- 施用”良性循环体系,解决终端产品的销路问题。

  结语

  在中国,素有“猪粮安天下”的说法,在生猪产业以优质、高产、高效模式发展的同时,追求生态更是生猪产业的终极目标之一。

X